• 城市概况
  • 可持续发展
泉州市首个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项目落户惠安
发布时间: 2021-08-03 13:18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引进全市首家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企业,构筑形成“牡蛎养殖-生产加工-垃圾清运-固废处理-资源利用”的全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海洋固废垃圾“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新路子。 

  惠安向海而生、碧海银滩,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绵长,全县海域面积1725平方公里,海产品养殖区域超过2000亩。牡蛎等贝类品种养殖作为惠安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年产生的数万吨废弃牡蛎壳垃圾和衍生出的各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据统计,惠安每年废弃牡蛎壳垃圾约9.5万吨,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占全省5.3%。 

  筑巢引凤,助推核心项目快落地。 

  惠安县通过组建专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小组,依托乡贤信息库、异地商会等平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求“破题”项目和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多方比对和精心甄选,最终惠安籍企业家创办的福建玛塔生态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单位,因其先进的牡蛎壳资源化处置技术和多年来实地试验经验脱颖而出,成为惠安重点对接引进的海洋固废垃圾循环利用项目招商对象。在项目基本确定后,工作小组建立全流程、点对点的项目对接联络机制,先后配合项目业主做好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地块踏勘等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增强投资信心,项目在洽谈3个月后即在全市京津冀招商引资对接活动上签订落地协议。同时,还成立由发改局牵头的项目攻坚专班,开辟重点招商项目专项审批绿色通道,会同各审批职能单位聚焦项目用地、配套、环保等关键要素,推行联合会审模式,并不定期召开专项协调调度会议,确保项目在最短时间落地投建,项目从正式签约到建成投产仅用时一年半。 

  破题解难,提升产业链条粘合度。 

  鉴于牡蛎壳垃圾与生活垃圾有一定相似性,该县依托现有的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网络,在全省率先提出构建海洋固废垃圾集中式转运体系,采用政府付费方式在沿海各镇规划建设5个牡蛎壳集中收集转运点、300个村级清运点,因地制宜采取定点收集和零散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归集牡蛎壳垃圾,并将收集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卫生考评,有效督促各收集转运点完成清运任务,为项目生产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同时,玛塔项目依托首创的保护性烘焙分段活化工艺等科技创新方式把牡蛎壳中潜在的价值提炼出来,进一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在品质问题上,积极推动项目业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设立工程研发中心,引导向新材料、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 

  产业共融,助推海洋经济上台阶。 

  惠安县崇武镇海岸素有全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称,既是牡蛎等贝类品种养殖的重点区域,更是享誉全国的滨海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项目的顺利投产,成功改变了牡蛎壳随地堆积、填埋入海和直接焚烧的粗放处理方式,为沿海渔民集中加工牡蛎等贝类海产品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催生出展现滨海地域特色的牡蛎现场加工等休闲观光渔业项目,成为当地滨海旅游又一靓丽风景线。惠安借势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布局实施,及时调整修编《海水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持续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东桥养殖区、大沪湾浅海养殖区、大港湾浅海养殖区、大港湾滩涂养殖区等重点区域牡蛎养殖规模,进一步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建设新时代“海上牧场”。同时,积极推动县域餐饮企业创新推出牡蛎相关菜品,结合新兴“电商直播”模式助推产品走向市场,多渠道提升牡蛎产业规模。(惠安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